中國漆器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并獲得了極高的藝術(shù)成就。幾千年來,充滿魅力并獨具中國氣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國藝術(shù)史中輝煌的一頁,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戰(zhàn)國是我國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戰(zhàn)國時期由于激烈的社會變革引發(fā)的倫理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該時期的漆器工藝得以迅速發(fā)展。漆的色調(diào)以紅、黑兩色為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nèi),墨染其外”。器內(nèi)涂朱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xiàn)強烈的裝飾效果,器物具有穩(wěn)健端莊之美,也具有收藏的價值。
墨朱流韻 漆色如詩
漆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之一。目前所見對漆器的最早記載,是《韓非子·十過》中秦穆公與由余問對。據(jù)專家介紹,自古以來,漆器就與高貴、權(quán)力、財富聯(lián)系在一起,是奢侈的象征。加上其制作工藝復雜,制作時間長,藝術(shù)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都較高,歷來深受人們青睞。自2006年,清乾隆剔紅御制詩筆筒、北宋黑漆“虞廷清韻”官琴、清乾隆脫胎朱漆題詩菊瓣形蓋盒,在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內(nèi)地嘉德拍賣場中相繼以606.3萬元、523.2萬元、550萬元成交后,漆器便成了近兩年中除佛像之外藝術(shù)品拍賣中最為搶眼的明星之一。
漆器收藏進入慢熱時代
2008年12月3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聚光燈下,一件亮相佳士得拍賣會的寶物引起了眾人的高度關(guān)注。佳士得中國古代陶瓷及藝術(shù)品部資深專家曾志芬在拍賣前告訴記者,這件明永樂剔紅雙鳳蓮花盞托可謂大有來頭,他是李氏家族最著名的漆器藏品之一,流傳有序,更大的亮點在于盞托內(nèi)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拍賣前估價高達3000萬港元。這件盞托以2000萬港元起拍,經(jīng)過多輪競價,最終以3314萬港元成交。
2007年香港蘇富比春拍重器乾隆御用七枚玉扳指,拍出了4280萬港幣的天價,當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那七枚玉扳指的外包裝。那其實是當時最為考究的包裝方式,用剔紅器物承裝御用物品,那件剔紅蓋盒雕刻精工纖巧,刀鋒犀利,是一件難得的剔紅漆器。但當時那只是配角,在這次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剔紅漆器成為了主角,一舉奪得全場第四高的成績,并時隔7年之后刷新了中國漆器成交的紀錄。
其實,早在2001年,漆器就已經(jīng)走入拍賣市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2001年北京翰海推出的7件漆器中,有6件被藏家購得,同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12-16世紀的中國漆器藝術(shù)藏品,26件拍出24件,成交率為92.3%,拍賣總額超過2570萬港元,是事前估價的4倍。其中一件估價僅120至160萬港元的明永樂牡丹花卉漆盒極為引人注目,最后被亞洲一位私人收藏家以1214.5萬港元競得,高出估價10倍,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漆器的世界紀錄。200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5件清代漆器全部成交,其中一件清乾隆年間的剔紅錦紋書本式盒蓋以151.9萬港元的高價成交。2004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樂剔紅雕漆趕珠云龍紋蓋盒以1126萬港幣落槌,成為漆器拍賣第二高價。200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剔紅牡丹紋盒以214.5萬元成交;同期上海崇源拍賣公司推出的漆器拍品南宋剔紅鳳鳥穿花圖盤拍到了143萬元。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拍推出一件剔紅乾隆御制詩筆筒,最終以572萬港幣的價格成交。中國嘉德則以18萬元起拍、最終以550萬元拍出了一件清代乾隆脫胎朱漆題詩菊瓣形蓋盒。
位于北京東三環(huán)正莊古玩城的鑒古堂是為數(shù)極少的專門從事漆器收藏的古玩店之一,鑒古堂的創(chuàng)始人藤文浩長期從事漆器的收藏和買賣。他認為,總體看近幾年漆器的價格比較均衡,沒有大的波動,但市場上可見的漆器數(shù)量有限,漆器珍品的拍賣價格還會上升。而且瓷器和銅器的價格已經(jīng)接近封頂,國內(nèi)雜項價格的上漲也會帶動漆器價格的上揚,這使得漆器收藏升溫變得可以期待。
元明清漆器市場表現(xiàn)搶眼
一般說來,目前可見的漆器,以元明清時期居多,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漆器更為常見。從價值看,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歷史價值,元以及明永樂年間漆器都達到頂峰,最值得藏家收藏。這是因為元朝以前的漆器存世極少,市面上的一些戰(zhàn)國、漢代漆器多是贗品;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漆器工藝在元代達到了高峰,雖然元朝統(tǒng)治時間較短,元代漆器存世量較小,但出現(xiàn)了像張成、楊茂這樣的漆器工藝大師;在明清時期,宮廷漆器獲得長足發(fā)展,而又以明永樂、宣德年間及清乾隆年間的漆器最為優(yōu)秀。這與古代皇帝的愛好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明永宣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專門生產(chǎn)漆器,其后中斷百余年,到萬歷年間重新開啟,但因社會動蕩,國庫空虛,工藝落后,已經(jīng)生產(chǎn)不出來那么優(yōu)秀的漆器了。而清乾隆之前,雍正皇帝偏愛洋漆,即倭漆,不重視中國漆器的發(fā)展,到了乾隆時期,才大大推動了中國漆器的制作,使漆器生長達到了一個高峰。但是在乾隆之后,很多漆器工藝逐漸失傳,不復存在。也有專家認為:從年代上看,宋元明清時期的漆器前景更好;從工藝上看,雕漆、做工精細的漆器更受追捧。這就使得更多的藏家把眼光對準元明漆器,當然清代漆器以走宮廷路線的最具投資潛力,像雍正、乾隆時期造辦處造的龍紋、花鳥紋、人物圖案的漆器、書房用品等。
門檻雖高,長線投資看好
據(jù)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張榮介紹,目前漆器珍品大都珍藏在博物館,流傳在民間的很少。流傳到民間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當年從皇家流散出來的很少一部分,另一個是地方能夠制作的。比如說描漆漆器,貴州、山西等地能夠制作。
此外,藤文浩表示,漆器一直屬于高級藝術(shù)領(lǐng)域,藝術(shù)品位和藝術(shù)價值很高,一般老百姓很難接觸到漆器,更不用說珍品了。目前漆器收藏市場呈現(xiàn)兩種狀況:一是漆器市場流通數(shù)量較少,精品更少;二是懂漆器的專業(yè)人士少。漆器的管理和保存難度很大,尤其受氣候影響比較大,干燥容易裂,太濕了又容易長毛,所以該收藏入行的門檻較高。
藤文浩有著豐富的國際漆器競拍經(jīng)歷,他認為,國內(nèi)市場與日本和歐美市場相比,對漆器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還不足,拍賣價格還有很大潛力可挖。藤文浩講了這樣一件事:五六年前,他在國內(nèi)以7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一個明朝嘉靖年間的花鳥盤。而完全相同的一個盤子,在2009年3月份紐約佳士得的春季拍賣會上竟拍出了13萬美元的高價。
同時他還認為,國際市場的價格會慢慢影響到國內(nèi)市場,長遠看,漆器的投資價值會比較高。從年代上看,宋元明清時期的漆器前景更好;從工藝上看,雕漆、做工精細的漆器更受追捧。清代漆器以走宮廷路線的最具投資潛力,像雍正、乾隆時期造辦處造的龍紋、花鳥紋、人物圖案的漆器、書房用品等。另外,藤文浩指出,漆器收藏很“認人”,名家制作的漆器更有投資潛力。
也有專家認為,時間較近的漆器,如果做工精湛,保存完好,尤其是名家制作的,也能賣出好價錢。中國嘉德2007年6月16日拍賣會上,一件民國時期的紅漆描金“讀古”匾拍出了21280元的價格;12月15日的拍賣會上,一件民國時期的紅漆文具柜以22400元成交。
漆器鑒定和保存
對于漆器的鑒定,不少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漆器真實可靠的制作年代,以及它在整個漆器發(fā)展史中所處的位置。以明宣德漆器為例,其特征主要在三個方面:造型上,宣德時期的漆器以盤、盒為主,盒有蔗段式、蒸餅式,盤則有圓形、方形、荷葉形、橢圓形。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器形大而端莊的捧盒,如剔彩林檎雙鸝大圓盒,剔紅九龍大圓盒等;品種上,宣德漆器除剔紅、填漆外,還出現(xiàn)了剔彩和戧金彩漆兩個重要品種。傳世的宣德漆器仍以雕漆為主,尤以剔紅最多;在款識上,宣德款為刀刻填金楷書款,署款位置多樣,有的在器底內(nèi)緣左側(cè),有的在器底正中,有的在器底正上方,有的在器物表面邊緣,可謂“宣德款遍器身。”宣德款的字體為官方常用書體,字體端正規(guī)矩,筆道粗細一致,其中“德”字,“心”上無一橫為其明顯特征。
具體來講,可以用“一掐、二聞、三看”的方法來鑒別。用手掐可以鑒別漆器的時間長短,新的漆器一掐是軟的,而時間長的會有一定的硬度;用鼻子去聞。漆器有一定的味道,而去掉味道需要一定時間。如果是新作的漆器,用鼻子一聞就能聞出來。最有效,也是最準確的方法是看漆器的斷紋,斷紋的產(chǎn)生與漆器歷史的長短有關(guān)。清末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一書中曾明確指出漆器上的斷紋主要有“牛毛斷”和“蛇腹斷”兩種。“牛毛斷”多見于年代久遠的漆器,其紋如發(fā),細密而碎,多裂于堅硬漆器的表面,是經(jīng)風蝕逐漸產(chǎn)生的,人工很難仿制;“蛇腹斷”是在明代漆器上常可見到的,多見于漆層較薄的器里器底等處,斷紋較長,頗似蛇腹下紋。而新作的漆器有的也可以做出假的斷紋,但假的斷紋是有規(guī)律的,而自然形成的斷紋不具有規(guī)律性。
張榮指出,由于明清時期的漆器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且制作時間很長,造假成本很高,因此假的并不多。市場上見到的假器以戰(zhàn)國、漢代的居多。
對漆器的保存,張榮介紹說,漆器對干濕度非常敏感,保存難度較大,15—18攝氏度,濕度在55%左右最為適合,太干了容易裂,太濕了容易長毛。高鵬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給出了一個保存的“小竅門”:太干的環(huán)境下,可以用保鮮膜將漆器包起來加以保存。